全球自动驾驶竞争白热化:Waymo再次扩大运营区域,业界呼吁自动驾驶立法提速
畅想着坐在车里,不用亲自脚踩刹车和手握方向盘,人工智能的今天,自动驾驶已经不再只是电影里的情节。全球自动驾驶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自动驾驶在技术层面处于国际并跑态势,正加速从测试验证步入产业化阶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2024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赋能汽车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既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不过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主要顶层法律,缺乏无人化车辆上路的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从立法层面解决自动驾驶的相关问题。
委员建议:加快自动驾驶立法和政策制定势在必行
进入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提速。今年3月1日,美国加州监管机构CPUC批准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Waymo的扩张计划,允许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扩大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半岛的运营区域。新增运营面积超过1200平方公里,其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2月27日,百度萝卜快跑“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在武汉完开启跨长江的贯通示范运营,扩大了其自动驾驶服务区域和服务规模,推动“车内无人”自动驾驶从“区域性示范”到“城市级应用”的落地。
纵观中美两国的自动驾驶业务,技术上可谓并驾齐驱。但在政策层面,2023年8月,美国旧金山批准Robotaxi在全区域全天候商业化运营,开全球先例;在中国,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发展无人驾驶,但仅仅是限定区域和时间的小范围商业化示范运营。
据了解,目前我国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等行业政策,但无法对无人化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虽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基于自动驾驶科学试验的地方小规模试点示范政策,由于缺乏上位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面向产业化的规模化试点示范依然比较艰难。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完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的提案。他提议,司法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针对自动驾驶的立法、政策、标准等产业关键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强化多部门协同及统筹推进,明确法规修订时间表,坚定产业发展信心。
此外他建议,明确无驾驶人车辆上路通行的条件和程序,以法律法规形式支持无驾驶人车辆的路权许可,并加快突破5G远程实时监控和远程驾驶等关键技术,为无驾驶人车辆安全上路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
加强国家层面立法顶层设计,抓住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契机,为自动驾驶构建完善的协同支持和监管体系,扎实有效地推动行业规范和地方立法,保障无驾驶人车辆实现规模化上路通行。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建议将自动驾驶法尽快纳入立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立法加以推动。连玉明还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成果。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也认为,建立完整的专门性立法(如制定自动驾驶法、《智能网联汽车条例》等)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家建议:无人驾驶大规模商业落地,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点
当前,自动驾驶正处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亟须在各部门、各地方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自动驾驶相关立法,不仅仅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下半场有定心丸作用,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全球领跑也有提振作用。许多代表委员们认为,相信随着国家层面立法的推进和地方政策的放开,中国的自动驾驶能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已在北京、重庆、武汉多个城市实现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和测试,并作为唯一的“中国力量”,连续多年在GuidehouseInsights自动驾驶技术评估报告中位居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导者”之列。
百度从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领域,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支持指导下,百度ApolloL4级自动驾驶运营测试里程累计已超9000万公里;至2024年1月2日,萝卜快跑总服务量超500万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无人驾驶正在走向大规模商业落地,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颁发更多的牌照、允许在更大的范围去做测试。中美无人驾驶目前处于同一阵线,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我们要发挥政策与制度优势,让未来到来,让中国领先。
红星新闻记者胡沛综合中新网、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