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故事|扶贫线上“女铁军” 扎根临县破难题
5天4夜,带领66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爬山进沟,走遍了12个乡镇、53个村庄的家家户户,摸清了帮扶村的基本情况。
这是省直单位派驻临县最大的一支帮扶队伍的领头人李慧芳的最近的工作节奏。事实上,这样的工作节奏,仅仅是她两年来扎根吕梁临县扶贫一线的一个缩影。两年来,她助力帮扶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53个村全部脱贫,14766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们是党的人,党的初心就是我们的使命。”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现场,李慧芳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风采。她创新六种模式,推动消费扶贫,倒抓基地建设,创新产业扶贫链,以扶贫先扶智,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走向了幸福的阳光大道。2019年,她还被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评选为“山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
01
肩扛使命脱贫一线创“消费”
出生于1969年李慧芳是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党委调研员(主持工作)。2018年4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她接受组织安排,担任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驻临县帮扶工作队队长,带领着13名队员和53名第一书记组成了一支“扶贫铁军”,抱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走进了临县。
初到临县的李慧芳迅速找到精准扶贫点,以农特产品为突破口,让农产品变成了百姓的“摇钱树”。她以“党建+、市场+、企业+、新媒体+、个人团体+、品牌+”六种消费扶贫模式,全年帮助销售农产品900余万元。
期间,她在厅机关大院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临县农特产品131.6万余元。通过牵线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无偿提供300平方米商铺,协助临县举办年货节,4天销售300万元。通过协调知名企业与各村签订红枣和肾型大豆兜底收购合同。采取种、管、收一体化模式,协助龙头企业落户万亩富硒谷子基地,并与之合作进行“粮改饲”试点,收购牧草8万元。
同时,联手中科协等部门,利用快手、淘宝直播助销500万元,创下数小时内销售农副产品100余万元的销售记录。她还利用周末参与直播销售10余次,被称为“网红队长”。协助大禹乡成功申报“山西蜜蜂特色小镇”,并引导申报“临县枣花蜜”“临县肾型大豆”地标品牌,让临县枣芽茶列入省药茶,全新打造消费品牌,提升了临县产品竞争力。
02
授之以渔产业路上稳经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临县的扶贫战场,李慧芳积极探索,采取倒抓基地建设,全面带动产业扶贫的办法,构建了产业发展扶贫带农的可持续体制机制,帮扶村种植、香菇、养殖、加工等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她组织12名有高级职称的第一书记组建“驻临县省直单位专家服务团”,为全县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支撑贫困村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山西农大、农科院专家及本厅专业技术人员对5000余人进行了红枣、核桃、香菇、马铃薯种植和家畜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在府底村推动香菇、苦菜、辣椒、西红柿等加工产业的发展,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受益,带动多个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在厅包六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全县推行谷子种、管、收一体化的新模式,落地13000多亩,实现收入翻番,建设高产土豆基地,每年发放2万元土豆原原种,推进核桃提质增效。”李慧芳说。
通过衔接乡村振兴,她组织专家为大禹乡做了沟域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协调厅、市县及省级龙头企业孝义铭信禽业公司带动,以支部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牵头,在厅包六村率先落地的肉鸭养殖项目,实现贫困户分红收入全覆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同时推动全县多个乡镇发展该项产业。引进个体养殖企业在大后沟村落地万头猪场项目,整合村内原有三家有污染的猪场集中养殖管理。以30万元队长扶贫资金助力发展养蜂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03
扶贫扶智内生动力富民生
“弱鸟先飞”靠得不是一人之力,齐心协力,才能让脱贫有一个长效的机制。为了激发贫困户主体内生动力,真正让贫困户不再返贫。李慧芳提出了“四加强”的思路,即加强精神扶贫、加强文化熏陶、加强物质激励、加强硬件配备,帮助贫困户真正地从思想上脱贫。
在厅包六村,她率先挂牌“脱贫攻坚讲堂”,以点带面,打造三基夯实台、技术培训台、人才孵化台、经验交流台、德孝传播台。在大后沟村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展示了大禹乡35个村的特色农产品,村民自编自演歌舞节目,提升了村级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组织评选“最美劳动者”,倡导劳动光荣;利用为府底村争取省晋剧团免费唱戏的机会,在府底村举办‘致敬农民献礼华诞’活动,还通过‘六一’、‘七一’、‘重阳节’等节日,在各村都不同程度开展文化活动,让百姓充分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李慧芳说。
建立爱心扶贫超市、红十字博爱超市,让贫困户以积分兑换物资,鼓励好人好事,增强凝聚力。让等、靠、要的思想,变成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
为让大禹乡府底村改变村容村貌,李慧芳争取环境整治试点项目资金430万元,协调落实污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资金50万元,落户大禹乡圪台上村。她还争取相关资金为帮扶村建设了文化活动场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及文体配套设施,发放多媒体设备,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编辑|杨轩
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