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为老人拍“田园风”大片,他们在乡村造梦

时间 • 2025-07-31 08:10:11
农场
乡村
老人
摄影
海霞

从今天起,开始喂马,劈柴,面朝田野,春暖花开——

成都崇州,有一片“造梦”的田野。你可以化身19世纪俄罗斯娜塔莎大妈,过上悠哉的牧歌生活;扮成欧洲庄园主的女儿,裹着蕾丝长裙在大自然中劳作;或穿上知青服扛起锄头,重温那段激情岁月。

来这里“圆梦”的主角,大多是嬢嬢奶奶辈儿的人物。告别甩纱巾、翘指、叉腰的拍照姿势,她们在这里体验一整天的农场生活,留下一组油画般的户外写真。

出片得靠修图师磨皮瘦身,妙手回春?恰恰相反,几乎没人要求“P瘦一点”,脸上的雀斑、发福的腰身、皱纹、白发等岁月痕迹完整地留了下来。

不似传统影楼摆拍:“来,一二三看这里,低头,收下巴!”“笑一笑啊,笑一笑!”在这里,人们在农场中玩乐,全靠摄影师抓拍——几个从小到大的玩伴重温儿时野趣,白发苍苍的老知青们再同唱一支歌,离开土地大半辈子的伉俪拉着手走过田间地头。

镜头定格下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模样,背后的记忆和情感始终是流动的。

▲凡朴农场的摄影作品

现实版“好梦一日游”

电影《甲方乙方》讲述了几个自由职业者突发奇想,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他们从开心、好玩之中,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

崇州凡朴农场像是现实版“好梦一日游”。一切都很“真”——大片的草地、麦田和树林是天然“摄影棚”,人们需要真实付出劳动。拍欧洲田园风时,“娜塔莎们”会换上手工制作的蕾丝长裙,弯腰在麦田收割,若要当《红高粱》里的九儿,有一段酿酒的戏份。农场是原汁原味的模样,左几步是一个磨盘,右手边是一排排草垛,前面小溪边搁着一块洗衣板。

▲崇州凡朴农场

70后的凡朴农场创始人涂海霞说,造梦的秘诀,在于唤起人们心中的真情实感。“我们的目标客户是55岁-70岁中老年女性,这一年龄段的人们经历了城乡的巨大变化,跨越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长环境,她们内心是很渴望表达的。”

▲涂海霞

农场推出了田园风、知青风、芳华风等多种服饰风格,搭建对应道具,满足多重拍摄心愿。每人收费118元,可以在农场玩一整天,换6套服装,包一顿午饭。如果要请农场的摄影师拍摄,每人再加100元。

从2016年推出摄影业务以来,农场一度在网上爆火,不少人来这里圆梦。有祖孙三代一起前来,为让在城里长大的小孩看看乡野,“看看妈妈和姥姥是这样过来的。”

还有阔别多年的老知青们,几十个人约在农场重逢。跨越了半个世纪,昔日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历经岁月的老者。

“你没怎么变,还是当年那个模样。”平淡的寒暄,拉开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昔。“当年我们在乡村,共度了十七八岁最美的芳华,留下了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总想着再一起回去,看看当初奋斗的地方,都不能如愿。现在算圆了一个‘回家’梦吧。”老知青邹晓容说。

▲满足多重拍摄心愿的乡村摄影

走在田间小道,挥动锄头松土,呼吸着甜津津的泥土气息,老知青们思绪纷纷。

一旁的摄影师从不打扰,只是变换角度、景深,捕捉最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一位奶奶说,从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现在拍了带回去给儿女看看,那时候虽然艰苦,但是心里因为对国家的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得到了很多快乐。

涂海霞也观察到,前来拍摄的老人们,回忆起往昔并没有太多唏嘘慨叹,更多是因为人生中走过了这样的一段旅程,而感到满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展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同,我们只是引导客人进入故事,她们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很有力量的感觉。”涂海霞说,客人们几乎不涂脂抹粉,随意包个头巾或者戴些饰品,“反而能看到历经风华之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蓉漂”成为乡村造梦者

2013年以前,涂海霞和丈夫生活在北京。因丈夫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涂海霞也一直向往着田园牧歌的生活,她便辞去了媒体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来到成都。

他们在崇州找到一片开阔的田野,计划打造一个有机农场,将种植和畜牧结合,实现减少农药、种养循环的低碳农业。因为想将绿色乡村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农场推出了儿童研学项目,让小朋友走入大自然感受环境、建筑和人文之美。

“我们希望不仅做好有机农业,还能传播乡村美学,唤起人们的共鸣。”2016年起,涂海霞开始尝试田园摄影,最初只是搭一点场景,方便来玩的人们拍照。随着人变多了,涂海霞和团队开始手工制作田园风的服饰,搭配全套的道具,养起马、牛和家禽,聘请了十几位专业的摄影师。团队提出的口号是:给你一天,穿越你梦想中的农场。

▲农场内的凡塔夕生活空间

爆火出现在2017年,“很突然”,涂海霞感觉业务量一下子上升了,一天能接待400、500人。好多是外地阿姨团,看到朋友发的朋友圈后找来的。熟人推荐,直到今天一直是主要客流来源。摄影业务开放春、夏、秋三季,从早上9点开门到晚上6点关门,农场中随时都有客人选衣服、试衣服、拍照。

对于爆火,涂海霞感到有点意外,但她扎根成都乡村10年来的心得体会,也提供了自洽。一方面因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越来越多人一改对农村羸弱、艰苦的印象,把农村当作是美好和思乡的寄托。另一方面,很多城市人步入青山绿水中寻求疗愈。

涂海霞从前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来到乡村之后发现,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见到好的景色,呼吸好的空气,从简单的事情中寻找快乐,这些才是心灵的财富。

住在村里10年,涂海霞觉得“比以前更容易感受幸福了”,每天接触到不同的人,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一直有向前走的动力。

蝶变的乡村,接二连三创造惊喜。在农场中,涂海霞打造了咖啡馆、文创空间、教育空间,团队员工来自各种有意思的职业,有互联网大厂员工、企业家、高校教师。乡村的机遇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踩在社会时钟上,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

▲游客在农场体验

涂海霞正把乡村摄影的镜头拉得更广。2024年春节,她位于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旅拍工作室启用,主要接待在此过冬的“候鸟老人”,他们会在川西旅居1、2个月,享受温暖的阳光和自然风景。

迤沙拉村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别名“小色达”,古院深巷错落有序,村舍是红墙黑瓦。身着彝族服装来一组写真,自带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

对于许多老人来讲,即使年近古稀,都期待通过旅拍拓展自己情感、体验的盲区。

涂海霞正和外地团队进行对接和孵化,把乡村摄影做得专业化、标准化、可复制,让旅拍走进全国各地的特色村落,为更多老人留下回忆。

“老人也渴望呈现自己的生命之美”

做老年摄影之前,涂海霞觉得合适老人的文旅产品不多,退休之后打打麻将,或者约着去农家乐晒太阳,精神满足并不强。

当下正步入老迈的这一辈人,更显得特殊。随着城镇化推进,许多乡村人口直接转化为城市人口,几十年的光景,沉淀下满满的乡愁。

在他们的回忆中,乡村占据着很大分量,走过的山路、见过的景色、侍弄过的田地……涂海霞虽然生长在城里,但很能共情于这种“找到来路”的心愿,因为她已领略过大自然会如何抚慰人心。

在影楼,流水线般的拍摄,造就流水线般的模特儿。老人们害怕自己表情、动作太过僵硬、镜头感差,有时显得无所适从。而步入田野,整个人是很舒展的,重拾农具也是兴致勃勃的。

▲乡村摄影为更多老人留下回忆

“这一代老人很重视回忆的价值,并且渴望沟通,拍摄的本质正是允许这一切发生。”涂海霞接待过一大家子来这里拍金婚纪念照,白发苍苍的夫妻携手在田野漫步,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

“阿姨们也不会要求P图,这不是她们的追求。她们希望去呈现她的生命之美,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出原片。”当天拍完就能拿到电子相片,姐妹们一起捧着手机兴奋地翻看,这张你在干啥,这张我在干啥,开心地讨论着。他们会讲过去的见闻。涂海霞觉得,自己从客人那里学到了很多。

田园摄影的热度背后,是不可忽视的老年人社交需求。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人口近3亿,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当“银发经济”成为经济新赛道,许多助老产品聚焦护理、医疗、保健,但提升情绪价值的产品选项,还有很大的拓展潜能。

似乎到了老年,朋友越来越少,眼里只有儿女的小家。田园摄影的走红提醒着人们,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来拍写真的黄姐62岁,从前她一门心思扑在女儿、外孙女身上。自从隔三岔五约着老友去周边转转,她觉得生活更平衡了。她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活得“自我”一点,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张芷旖图据受访者

编辑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