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发家,连开13店!老板做对了什么?

时间 • 2025-07-29 05:25:08
消费
选择

有选择比没选择好,选择多比选择少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怎样引起消费欲望?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果酱试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希娜·艾扬格试图了解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为此,在美食店里摆放了两个试吃的摊位。

一个试吃摊位有6种口味可以选择:桃子、黑樱桃、红加仑、橘子、猕猴桃和柠檬酪。而另一个摊位有24种口味可供选择——除了刚才提到的6种口味,还有另外的18种。在两个试吃摊位上,顾客品尝后都会拿到优惠券,可以用折扣价买一瓶果酱。

调查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但最终购买果酱的人却较少:因为口味太多而无从选择,最后只有3%的人买了果酱;而到6种口味摊位试吃的人,相较之下更能决定自己适合哪种口味,约有30%的人最后买了果酱。

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下很多餐饮业的经营者更倾向于靠单品类打开市场: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更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这样,更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位,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去突破一点,而消费者没得选择,聚焦于某一点,更容易引起消费欲望,从而带来“琳琅满目”达不到的经济效益。

一道菜:单品胜出

餐饮企业依靠单品类菜品的打法,与互联网时代的“爆款思维”有些类似,都是从单品突破开始,一战制胜。

具体做法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市场定位是什么?市场容量有多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只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能增加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适合作为单品突破。

举例来说,当初一家从县城发展起来的川派火锅企业进军西安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市场:当时,西安人只习惯在冬季吃火锅,占领西安餐饮业的是羊肉泡馍、油泼面等本地面食。

固有的习惯是无法在一朝一夕打破,只能先顺应,再改变。

为此,火锅店研发了新菜品:蹄花火锅。

立秋后,北方人讲究贴秋膘,多吃肉,所以入秋后推出蹄花火锅,兼有天时、人和这两个优势。

为了适应市场,这种脱胎自在四川早餐蹄花汤的火锅还作了改良,将汤里的川椒改为西安人喜欢吃的秦椒。新推出的蹄花火锅有浓浓的汤,软嫩的蹄花,西安人吃起来感觉食材滋补,吃法新鲜,一经推出,生意就十分火爆。

在接受这道火锅的同时,西安人吃火锅的习惯也被慢慢改变,而这家企业也顺势打开了看似固若金汤的西安餐饮市场,之后更相继在西安开了13家火锅店,并将触角伸向了北京和兰州。

如何“再活五百年”

单品爆款可以打开市场,但它们都很容易遭遇“模仿”。最多见的情况就是,某个单品类餐饮店火了,马上就有不少人跟进。这也让当下的爆款们,生命周期越来越有限。

如何让“爆款”再活五百年?

近些年的夏日爆款当属小龙虾,小龙虾餐饮的从业者对此有一定发言权。

他们的办法包括

做好品类延伸。

扩展消费场景。

品类延伸这一点不难理解。

总结成功者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他们是通过单品类引爆,然后再找到一个维度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打造更多相关的产品。

2014年,南京的一位小龙虾餐饮从业者想了一个办法,将这一年的销售额提高了30%。

小龙虾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些有经济能力、对口味有一定要求的青年人,食材新鲜、口味过瘾是他们对菜品的要求。

这家店针对目标消费人群,开发了椒麻鱼——新鲜的鱼切薄片,加入四川麻椒,吃起来鲜美又麻辣过瘾,很对这部分消费者的胃口。

这道菜不仅给餐厅带来了更多利润,还解决了小龙虾行业冬季无货,往往要关店的痛点,让老板同时经营起了三家全年营业的龙虾店。

扩展消费场景则带来了新的市场。

就像第一个案例里,蹄花汤在四川的消费场景是早餐,而经营者把它改良成火锅后,就扩展了它的消费场景,适用于午餐、晚餐、宵夜。

蹄花可以扩展消费场景,小龙虾也可以。

不少商家选择了对小龙虾进行速冻保鲜加工。

鲜活小龙虾捞上来,经过清洗,并在封闭的车间里煮熟后加入调料,再急速冷冻,放入真空环境保鲜。这样加工后的小龙虾,可以冷冻保存一年以上。食用时,可以带着冰吃,也可以加热。

新技术搭配高速发展的物流,让消费者不用在小龙虾馆排队,也能品尝美味,无论是在家中看电视时、还是出门野餐,都可以带上加工好的小龙虾,吮指大嚼。

消费者的选择多了,餐饮从业者的利润自然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