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基金孙丹:低波稳健投资里的“均衡派”
“心中对个股要有把价值的尺子”,这句话被汇添富基金养老金投资部投资经理孙丹反复提及,也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她严谨的投资哲学。 从险资到公募,孙丹深耕“固收+”领域12年。这12年的投研历程,包含4年固收资产研究积淀,以及8年可转债及权益类资产投资管理实战。 在险资沉淀的9年时间里,孙丹构建了绝对收益的思维框架;而汇添富基金成熟的投研平台,不仅赋予了她更广阔的投资视野,更让她对风险收益比有了更敏锐的嗅觉。 孙丹的投资方法论清晰而坚定:以绝对收益为锚,以均衡配置为舵。她拒绝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是通过深度基本面研究,挖掘具有充足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也规避单一赛道的过度暴露,通过行业分散和风格均衡等,降低组合波动。 孙丹深谙投资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对风险与收益的性价比再平衡。 在她身上,既体现出险资背景的稳健特质,又融合了公募基金的灵活思维。她相信,真正的低波动管理绝非被动防守,而是在严格的风险控制框架下主动把握市场机遇。 在完成北京大学经济硕士和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的学业后,孙丹先是在某寿险做了近2年的资产管理部投资助理,2015年又转战养老保险公司。 在养老保险公司沉淀的那7年,是她绝对收益思维的筑基阶段。彼时,孙丹先是投身可转债研究领域,2017年开始执掌可转债组合,2019年又转战权益部,管理了3年时间的股票及可转债组合,积累了管理含权大资金的经验。 混合型基金XX增值1号,是她在那期间管理时间最久的代表作。这段险资的经历,为孙丹的投资理念镌刻了两大信条: 在达到估值目标后她会进行止盈,持仓个股会不断跟踪审视市场表现和基本面情况,也会不断和其他标的进行比较。当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竞争优势或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时,她会果断卖出。 这也让孙丹深刻领悟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结构,才能更好地守护持有人的投资体验。 “年金资金既有绝对收益要求,也有相对收益要求,更需要通过行业适度分散、风格相对平衡来熨平波动”。孙丹回忆,当时的组合中,既有进攻性的右侧品种,也不乏基本面左侧潜在收益比较高的资产。“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能使组合与净值更为平稳,对我后续管理二级债基而言,也是更为适宜的策略。” 成立于2005年的汇添富基金,因其始终坚持主动投资能力的长期锤炼,在行业中被誉为“选股专家”。正是被其垂直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和立足于长期视角考核的团队培养机制所吸引,2022年中,孙丹转身加入汇添富基金,并于2023年6月20日起,与汇添富基金养老金投资部总监宋鹏,共同管理“汇添富双享增利”。 “来到汇添富之后,感觉自己仍在一个持续进化的状态里。”孙丹告诉我们:“公司的投研体系非常完备,行业和个股的研究能力很强,覆盖面也很广。” 变化也在孙丹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她说,以前很多时候都在跟着市场不停地去“翻石头”,而现在也慢慢学会取舍,从低波产品的视角,更为清晰、更为聚焦地设定选股标准,“虽然能够穿越周期的股票依然稀缺,但这种‘慢就是快’的投资方法可以降低在不熟悉领域犯错的概率。”她表示。 在股债配比上也力求稳妥,“股票和可转债的比例加起来不超过20%,这与跟市面上仅股票就占20%,可转债仓位不太约束的二级债基相比有所区分”。 除了这些“硬要求”,孙丹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也会有一把心里的“软标尺”:从控制最大回撤的角度出发,大部分时间将权益仓位维持在与产品定位相符的中枢水平上,淡化权益资产的短期择时。而可转债资产的定价区间相对更加明确,她会根据性价比适当做仓位选择。 2024年中,可转债市场同向波动加剧,为了规避组合波动,孙丹提前进行防御,对可转债做了减仓操作。“当时小盘股波动加大、退市风险加剧,我们果断把仓位从6%左右大幅降低,这帮我们避免了持续到9月中旬的可转债市场大幅回撤,组合在5月到8月获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大约到8月底、9月初,考虑到可转债价格已回调到位,我们又把仓位加回到较高位置。” 与此同时,孙丹格外注重均衡配置,认为至少要保持三重均衡。 孙丹饶有兴味地告诉我们,在低波固收+组合中,股票和可转债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权益资产选择上,她更倾向于买入行业变化较慢、格局稳定、商业模式优秀、盈利模式清晰、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龙头标的,对“黑马”非常谨慎。而在可转债持仓中,中小盘个券在债底和条款保护的基础上,还能提供向上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股风格的缺失。 她坚决不押注单一赛道,以此规避“过山车式”的业绩波动风险。在孙丹的“行业地图”中,区分了稳定类、内需类、成长类等几个大板块,其中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电气设备、汽车、机械等制造业,消费电子等TMT行业,资源等周期行业,这些都是她较为熟悉的行业。她会相对均衡地进行配置,并根据产业变化动态调整。 孙丹会游刃有余地在成长、价值等风格之间穿梭,在顺势和逆势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低波固收+有明确的回撤要求,单一风格对净值的波动影响不容小觑。”孙丹解释道。 孙丹也反复强调:“均衡并不等于平均”,为了跑赢理财产品,孙丹会兼顾相对收益,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增强组合阶段性的弹性。尤其是在行业配置的层面,她注重要与自上而下的大脉络相结合。 宋鹏是业内知名的固收老将,在宏观研判和信用债配置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孙丹会在与其探讨研判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进一步将内需与外需、地产、投资、消费等宏观变量纳入配置框架,在不同资产类别和行业板块间进行动态调整,使宏观判断与组合表达相一致,实现多维度的资产配置。 孙丹回忆道:“去年我们判断内需承压,上半年就自上而下地超配了高股息、出口板块,也找到了比较优质的个股作为抓手。但三季度开始政策明显变化,部分高股息标的的盈利稳定性有所减弱,投资性价比降低,于是我们增配了部分科技品种,最近几个月不仅对冲了组合中高股息资产的调整,还额外贡献了一定的超额收益。” 即便面对看似机会有限的板块,孙丹也不会完全弃之不顾,而是精选较有价值的个股适度参与、耐心等待。比如在2024年,顺周期板块普遍表现不佳,但她仍旧坚持配置一些板块龙头,在9月底的反弹中为组合增添了一定弹性。 在产业趋势研判上,她会以长远眼光审视竞争格局;在业绩与景气度的跟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勤奋与敏锐,坚信数据和事实的力量远胜于主观判断的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汇添富双享增利”允许进行港股投资,筛选沪港深三地的优质个股。或是在全市场优选境内股票型ETF,并充分利用汇添富的权益投研优势,精选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这为孙丹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空间,不仅提供了向上的弹性,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成本。 一方面,她会在可转债低价、低估值甚至是价格接近债底时左侧埋伏,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优质正股带来的估值修复。另一方面,她会精选并配置标的为优质正股的可转债,通过正股上涨获得个券的alpha回报,用她的话来说是正股替代类可转债。目前她的可转债中成长和高端制造板块的占比较高,且以中低价可转债为主。 历经可转债2016年至2018年下跌、2019年至2021年上涨的完整周期洗礼,孙丹对于可转债的定价、条款博弈等等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擅长逆向捕捉市场的估值修复机会。她对我们分享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投资实践感悟: 可转债市场有时会出现极端情绪,既有2016年至2018年可转债溢价率持续压缩、估值不断下跌的“低迷”,也有部分债券投资者愿意以高出30%的价格去追逐的“亢奋”。因此适度逆向投资尤为关键。 在孙丹看来,可转债较为特殊,“在下行时,既受股票下跌影响,也受债券流动性收紧冲击。做绝对收益投资就得具备足够的忍耐力,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买在最底部,要忍住寂寞,愿意去做逆行者,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钝感力。” 孙丹告诉我们,通常可转债的运行区间较为清晰,平均转股时间在3年左右,在排除信用风险、退市风险的情况下,由于有债底、条款底作为支撑,下行风险较小,可以从中找到很好的标的。 在2024年8到9月的市场调整中,孙丹通过深度挖掘资产负债表,筛选出一批净现金充沛的公司,它们普遍经营较为稳定,多数交易在债底附近,越跌越买的信心相对较足。比如某锂电材料龙头,交易价格低于债底,但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可以覆盖所有的有息债务,经营现金流持续稳定,机会成本极低。后来,在正股业绩企稳,新业务估值计入的过程中,逐步兑现了投资收益,孙丹的这笔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转债发行人以中小盘公司居多,投资时要消除对行业和公司的偏见。当安全边际充足时,如果对底层资产的理解足够深入,细分领域的小公司往往能为我们贡献alpha收益。” 在孙丹熟悉的制造业中,就有很多细分领域的优质公司,市场关注度不高,但在可转债发行前后往往会有较大的产品扩张,如果下游需求正常释放,公司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利润往往会超预期,正股也会迎来双击。 以2020年的某只10倍股为例,发行时市值仅为几十亿,后续正股随着需求爆发迎来利润与市值的高增,可转债价格也从100多元飙升至3000多元,为孙丹的组合贡献了不错的收益。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优质标的,在行情启动前却少有人问津。 站在2019年底,孙丹判断这家主营手套业务的公司,市场空间大、下游需求增长稳定,即便在国内同业盈利艰难之时,依然凭借产线效率、原料成本及渠道优势,保持着10%左右的净利率竞争优势,较海外龙头也有着人工成本及土地的优势。但当时其可转债正处在估值低位,价格交易在3.5%到3.7%的到期收益率附近,接近同期AAA级信用债收益率,转股溢价率也只有20%左右,低于当时市场平均水平,安全边际较足。同时,孙丹估计,该公司未来几年新增产能的复合增速可能超过25%,即便不考虑需求爆发,2到3年内转股的概率也较大,可以提供10%-15%的收益。 2024年,孙丹买入了一家港股互联网企业。当时,这只股票正处于历史上极低的估值水平,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孙丹把它当做稳定价值股看待并买入持有。“我对底仓的要求是每年能贡献10%到15%的收益,当时这只股票的估值已经充分反映了行业格局一般和弱宏观的现实,而它本身的股息和回购带来的股东回报率就有8%,同时还具备内部改革和格局改善的期权,考虑10%左右的业绩增长预期,就能很好满足我的要求。当然,公司本身经营的质量很好和稳定性也非常强,适合用更高的仓位买入。” 今年春节之后,市场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孙丹告诉我们,随着AI产业趋势越来越明确,现在大家开始对这家互联网公司的云业务进行定价,这笔投资给组合也贡献了不少超额收益。 孙丹的基金经理成长轨迹跳脱了传统的范式——从固收专家转型为“固收+”复合型选手,她的职业进阶之路一直贯穿着跨界探索的勇气,始终能感受到她“不悲观、不冒进”的投资心态。 当被问及会用哪三个词形容自己时,她给出的答案是,好奇心、耐心和韧性。 好奇心驱动着她日复一日的认知积累与迭代,而耐心和韧性仍是需要不断锤炼的特质,帮助她避免短期干扰对抗噪音、在周期起伏中持续存活并进化。三者共同构成了“认知—执行—抗风险”的闭环。 “如果有一天不做基金经理,我也希望能像很多投资前辈一样,矢志不渝,带着好奇心继续探索投资世界。” 孙丹的投资之路,恰似她精心雕琢的投资组合,于平衡中正在孕育无限可能。(文/宇明)